肺结核最多
肺结核最多,骨结核次之||盘点这种你听都没听过的结核病
结核病,一个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大家对此也都是避之不及。不过,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与大众认知的提高,结核病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可怕了,通过一些治疗手段,结核病通常都是可以治愈的,只是相对较为麻烦、治疗周期较长,至少都在一年。
而在结核病家族中,最出名的、患者最多的,非“肺结核”莫属了,在中医学上也叫“肺痨”,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常简称:结核菌)感染人体肺部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一种疾病。
有相关数据透露显示,我国2021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0万(2020年84.2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2020年59/10万)。 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发病率为134/10万。
在肺结核之后,就是另外一种多数与肺结核有着莫大关系的结核病——骨结核,中医学上称之为“骨痨”。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大多数(50%)骨结核是由肺结核继发,也就是合并有肺结核或者有肺结核病史,这类患者往往较为麻烦,如果是处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活动期,那么将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肺结核通过飞沫就能传播,所以非必要不接触该类骨结核病人,或在接触时严格做好防护措施。
当然也有一部分没有肺结核或肺结核病史,这类患者医学上称之为“结核分枝杆菌的隐匿性感染”。
此外,还有一些如泌尿系统结核、消化系统结核、淋巴结核、肠结核、肾结核等,以及骨骼系统结核,也就是前文说到的骨结核,同时也是本文主要阐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结核病。
虽然结核病有这么多的种类,但是大部分是首发于肺部(即:多数结核病都合并有肺结核或相关病史),在肺部感染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多个系统中去,换句话说,当患者发现自己得了“骨结核、肠结核”等结核病时,可能不止发病部位有结核分枝杆菌,而是全身都有了,只是结核分枝杆菌在这一个部位“爆发”了,即: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
骨结核的病因与病机
现代医学或者说西方医学认为,骨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病变。
不过,在祖国医学(中医学)中,认为骨痨(骨结核)是由于正气虚亏,筋骨伤损,气血失和,蓄结瘀聚化为痰浊,流注骨骼关节而发。
在中医古籍中有记载:“痨证有虫,患者相继,诚见其理”“痨虫侵入机体,蚀入骨髓,犯人筋骨,气血瘀阻,耗损筋骨,而成骨痨”。这里面说的“痨虫”其实就是指的结核分枝杆菌,说的是“痨虫”进入身体后,侵蚀筋骨、骨髓,从而形成了骨痨。
所以,骨结核(骨痨)发病的原因,在近代西方医学和我国祖国医学或者说中医古代医学的认识上基本是相同的,均是因结核分枝杆菌(痨虫)侵入骨骼、关节之后病发。换句话说,中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结核病”,并且研究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骨结核的不同类型
目前主要有两种区别方式,近代西方医学分型和中医学分型。
西方医学上主要是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来进行区分,具体可分为骨松质(海绵骨)结核、骨干(皮质骨)结核、干骺端结核三种类型。
骨松质结核(cancellous skeletal tuberculosis),于2019年公布。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松质骨”引起的结核病变。可进一步细分为:第一种中心型,松质骨中心距离血液供应丰富的软组织较远,骨内小动脉多为终末动脉,血运循环差,因此再病变后,骨质以浸润坏死为主,等死骨被吸收或流出后,多形成空洞;第二种边缘型,则与中心型相反,松质骨距离血液供应丰富的软组织较近,所以,很少形成大块的死骨,小块死骨常被吸收,形成局限性骨损失。
骨干结核。也就是发生在骨干上面的结核,多以手、足为主要病发部位,好发于短管状骨且以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如5岁以下儿童的掌骨、跖骨、指或趾骨等,长骨则较为少见。
病变破坏从骨髓腔开始,以局限性的骨组织溶解为主,一般没有大块死骨形成,脓液汇集到骨膜下时,会刺激骨膜,进而形成新生骨,多次反复之后新生骨就会呈现出葱皮样增生,当然,该情况多出现于儿童,因为儿童的骨膜生骨能力较强,所以多见有新骨形成,成年人或老年人则很少见,多出现溶骨性破坏。此外,脓液也可穿破骨膜、骨皮质等组织,从而形成窦道。
干骺端结核,于2019年公布。指的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干骺端引起的结核病变,通常病灶可破坏骨皮质和骨膜,穿破软组织而形成瘘管,并引起继发感染。所以,该骨结核类型既有骨松质结核形成死骨的特点,也有骨干结核的形成窦道和新生骨、骨质增生的表现,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进一步发展侵入邻近关节(通常不会向长骨骨干发展),引发骨关节结核。
与西方医学按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部位分类不同,中医学则是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来区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热毒型。可出现喜凉恶热,患部红肿疼痛,朝轻暮重,脓包处按之有波动感,脓汁黄臭。
虚寒型。也是中医学里面骨结核的主要形式,周身消瘦,面色无华,局部发凉,不红不热,脓稀量多,可沿疏松组织流注到远离病灶的地方,形成窦道,溃口久不愈合。
毒滞血淤型。表现为局部肤色暗红,有瘀血点,固定性疼痛如针扎,并多呈持续性,患部活动受限。
而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中医医家从骨痨的发展进程将骨痨分为阳虚痰凝、阴虚内热、肝肾亏虚。尽管分型的方向和观念有些许差别,但主体上仍是遵循了中医辩证理论来划分。
虽然骨结核的类型有这么多,可不管怎么分类,一些典型的常见症状仍是所有骨结核所共有,主要分为全身性症状和局部症状。
全身性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中轻度中毒症状,一般不易发现,会误以为是疲劳所致。起病多较缓慢,全身症状隐蔽,较轻的患者可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和略微消瘦等症状,严重患者则会有发热、夜间盗汗、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
局部症状。最明显的就是局部性的疼痛,初期表现为拒绝触碰性疼痛(即一碰就会疼),逐渐发展会出现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压痛等,小儿则可表现为夜间啼哭;其次则是肿胀,肿胀出现关节处时易于发现,多伴随有皮肤颜色、皮温的改变;再者就是活动受限、畸形,该症状多表现在一些关节或主要活动部位,如关节结核可导致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活动受限;最后就是比较特殊的“寒性脓肿和窦道”,该症状一般出现在骨结核发展一段时间后,通常没有红、痛、皮肤颜色改变等明显症状,如腰椎结核出现的寒性脓肿可能在重力作用下流注到下肢破溃形成窦道。
治疗方法
相比于肺结核,骨结核在治疗上可能更为麻烦和困难。不过,所幸的是不管是肺结核还是骨结核,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都是可以治愈的,只是治疗方法周期较长(在1年以上)。且一些治疗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所以对于该疾病多采用的综合(多方式结合)治疗法。
支持疗法。也叫饮食疗法,因为该疾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所以足够的营养支持尤其重要,如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等,因为维生素和无机盐对结核病康复促进作用很大。其中维生素A,有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维生素B和C可提高体内各代谢过程,增进食欲,健全肺和血管等组织功能;如有反复咯血的病人,还应增加铁质供应,多吃绿叶蔬菜、水果以及杂粮,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骨结核病人还可多吃海产品,如紫菜,深海鱼,对虾等。海洋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检测发现,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20.6克,还含有脂肪、灰分和钙、磷、铁、维生素及核黄素等成分,肌体亦含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故它是名贵佳肴外还具有补肾壮阳、滋阴健骨和镇静等功能。
注意:由于骨结核患者多食欲不振,所以可以在烹调上下功夫。
中医疗法。在中医疗法上,可分为“中医内治法”与“中医外治法”,虽然说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从我院治疗该类疾病40余年的经验和实践来看,中医外治法的疗效往往是优于中医内治法的。
所以,在此,我仅介绍我院的中医疗法,至于其他医家或许有更好的方法,这里就不做论述。我院特色疗法采用国家级非遗“夏氏丹药”治疗的同时再辅以散寒化痰、补养肝肾、温经通络,扶正托毒,滋阴补肾清热,补气益血,健脾益气的方法辩证论治。
在丹药中含有靶向药物,具有强透皮作用,其药理是由化合物离子与病菌中的硫氢基结合,使其失去活力,而逐渐死亡。并且丹药中的可溶性盐类,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功能,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面的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能够腐蚀感染后的坏死组织,促进脓栓的软化而脱落。在病原微生物被杀灭后,创口中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或渗出物被吸收,局部组织再生而促进疮口的愈合。
抗结核治疗(抗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化疗”。指的是给予各种抗结核的化学制药(西药),一般是两到三种,如利福平、利福啶这类药物,且在“抗痨”期间,在需要注意生活作息和饮食的同时,还需要防范其副作用。尤其是对肝脏、肾脏的损害,这与生活习惯和饮食等都没有关系,只要服用该类药,都会有这样的副作用。
也因此,骨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以及检查肝肾功能。此外,服用抗结核药,需要按时、长期服用,中途不能随便停药或减量服用。一般在治疗8个月后可以开始复查,不过早一些也可以。但另外需要注意,结核病人的复查都是用X光,对身体(白细胞)有害,能不用时,最好都不要用。(一般在1年~2年)
手术治疗。一般不采用,因为多数手术仅治疗的是局部的症状,但骨结核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往往是做完手术后,忽略了全身性治疗,进而导致复发率奇高。此外,骨结核患者被长期消耗后,多为身体羸弱、正气亏虚、恢复能力极差,如果再进一步做对身体有着极大损耗的手术,一些年龄较高或较小的患者可能难以承受,换句话说可能“挺不过去”。
也因此,目前在西医学上,只有这几类骨结核患者才会使用手术治疗:1、有较大的寒性脓肿。 2、影像学显示病灶内死骨及空洞形成者。 3、有脊髓压迫症状者。4、窦道经久不愈者。5、局部病灶稳定,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当然,这只是西医学上的观点,在中医学上则不这么认为。
同时,也正因为手术的局限性和病灶的无法根除性。导致很多患者和有“医德”的医生不愿接受这种治疗方法。此外,手术治疗除了常规的准备外,还应系统使用抗结核药物,使病变相对稳定,体温、血沉接近正常。对全身状况较差者应加强营养,尽量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必要时输血、人体白蛋白等。换句话说,就算是采用了手术治疗,前面的抗结核(抗痨)、支持疗法仍要继续。
当然,每种治疗方法都有着其优缺点,至于某个患者适合什么样的治疗方法,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论,不过从个人角度出发,保守治疗方法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主要和首选的治疗法。
最后给大家安个心,肺结核、骨结核都是什么绝症,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只是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时长)、治疗有无副作用、治疗完整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此外,患者在治疗时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就算食欲不强,也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患者家属也应常做正向引导,为患者提供足够营养的同时开导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