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尿病一定要注意这种并发症

 有糖尿病一定要注意这种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1.37亿糖尿病患者,同比增长2.78%2022人数达到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尽管糖尿病已经被发现了上千年之久,但是对于确切的致病机制仍未明确,只能确定是一种复合型多病因引起的综合征,且不能根治,只能以控制的手段维持病情不会加速恶化。可即便可以控制,但其导致的并发症仍是威胁患者生活、寿命的一大主要因素。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糖尿病足就是其中极为严重的一种,在整个糖尿病群体中,15%20%的人存在攞患糖尿病足的风险,有相关医学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4%10%左右。

糖尿病有这么多并发症

为什么要单独提醒重视这种并发症呢?

其他并发症不严重吗?

还是说这个并发症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事实上,糖尿病的众多并发症都比较严重,不过糖尿病足比较特别,一是特别难治,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都存在很大的难度。二是特别严重,有多严重?或导致截肢(包括大截肢、小截肢),亦或危及生命;三是特别容易病发,有多容易?在剪脚趾甲时,不小心剪到了软组织(肉),一个小口子可能就会长期不愈合发展至严重的糖尿病足。

 

该病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记载,不过在古代称为“脱痈”,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当时人们对其描述:“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意思就是说足部已经发黑,组织坏死了,没法治了;没有发黑则还能治疗,不会导致死亡。如果经过治疗病不衰减,那么就要切除患病的脚趾,不然就会死亡。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足分为0~56级,一般在没有完全坏死之前都是主张保守治疗,也就是中医治疗。

 

不过,中医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上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各医家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在传承和延续传统医学时,形成了不同派系。但对于这种外发病症,普遍认为和采用中医外科(外治法+内治法)治疗其效果更为明显。

 

我院作为祖国医学的传承者,在治疗该疾病的方案上与多数医家持相同观点,以中医外科外治法为主,施以我院特有的“骨炎灵系列”药物,再辅以中医外科内治法为治则,在治疗该类疾病40余年来,以实践证明了该法可行性。

 

在西医上,对于该病的治疗则多主张手术治疗,辅以一些化学类药物。不过从医学统计来看,尽管手术截肢(趾)治疗能够快捷地解决发病下肢或脚趾,但是手术截肢(趾)导致的伤口愈合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相关医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的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糖尿病足患者大截肢后6个月内死亡率为22%5年内死亡率甚至高达50%70%,所以截肢,尤其是大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

 

为什么大(小)截肢后会死亡率会这么高?

伤口感染。前面也说到,糖尿病足的病发可能是由于一次不小心小伤口引起,截肢后会导致更大的伤口,糖尿病患者本身伤口就难以愈合,若新伤口形成二次感染,则会更麻烦。根据真实案例,如果新创面截肢感染会更厉害,大量毒素被吸收可能出现发烧甚至器官衰竭等。

 

引发其他并发症。截肢,尤其是大截肢后,患者的日常活动会受到影响,或可能导致血糖的飙升,继而引发其他如酮症中毒、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加速病情恶化。手术会启动病人的凝血机制,进而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可能进一步导致下肢局部急性缺血,造成更大范围的组织坏死,病情加速恶化,影响患者生命。

 

心理因素。糖尿病足患者多数情绪较为低落,我院接诊的多数糖尿病足患者情绪尤为不佳,当医生与其沟通时,多数患者很少作出回应,往往需要多次询问。在中医上,多数疾病的发生和加重都与情志不畅有关,而截肢后,可能进一步对患者造成心理创伤,病人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此以往,气机渐失。

 

也因此,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接收到糖尿病足患者时,除非患者的肢端已经完全坏死,否则都会建议患者先以保守治疗为主。

 

不过也不用担心,虽然糖尿病足容易病发,但只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仍然可以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病部位在脚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注意脚部的变化,如足部皮肤温度、感知、是否活动自如等,以及加强对脚部的保护,比如任何时候不要光脚行走,室内室外均要穿好鞋再行动;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鞋袜等。而在饮食和药物使用上,需要严格按照医嘱,避免食用严重影响血糖的食物,以及时刻检查血糖变化等,就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病发。

 

对于已患糖尿病足的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存有疑虑时,及时到医院检查,进行定性诊断,切勿“百度自行行医”,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段。其实,3期以前的糖尿病足都可以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若发展到45期,完全坏死后,只能“急斩之”。

疾病导航

问医生
骨髓炎骨结核骨坏死 风湿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乳腺肿块乳腺结核关节炎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