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症状
“褥疮”“压疮”有哪些症状?什么人群容易得?
“褥疮”也叫“压疮”“压力性溃疡”,是一种不会直接病发的非原发性疾病,属于其他疾病或特殊情况的并发症范畴。
从我院治疗该类疾病四十余年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人包括患者自己及家人对该病的认识都极其地局限,也就更谈不上重视了,所以当发现问题时,患者基本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治疗起来通常也比较棘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种“并发症”,来看看在哪些情况下会病发,以及发病时会有哪些症状?
目前医学界认为,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皮肤长期受到压迫,影响了血液循环,营养的运输,进而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缺乏而出现的损伤、溃疡,甚至是坏死。其多发于容易受压的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骨、脚踝、足跟、臀部等。
那么,褥疮有哪些症状呢?
我们从临床分期分别来看,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目前临床共分为6期。
第零期。疑似皮肤或深部组织受到压力或剪切力的损伤,局部皮肤虽然完整,但可见有紫色或褐红色的颜色改变,或有充血水疱产生。局部皮肤可能会有疼痛、硬肿或松软,还会伴随有发热或发冷等症状。
第一期(淤血红润期)。典型的特点就是“红、肿、热、痛或麻木,并且常维持在半小时以上”,在骨头凸起部位会有明显的按压不褪色的局限性红肿,与周围皮肤有明显差异,并伴随有发热、阵痛感等。
第二期(浅表溃疡期)。也就是在第二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红肿的部位颜色加深至紫红色或紫黑色,开始出现开放性溃疡,无腐肉,但只是少部分的皮肤缺失,且溃口基底为粉红色,或表现为破裂的血清性水泡。
第三期(皮肤溃烂期)。局部全层皮肤缺失,有腐肉及坏死组织出现,皮下脂肪可一览无余,但深部肌肉、肌腱、骨头等还未受波及,对其具体深度不详,可出现窦道或潜行。
第四期(深度坏死期)。感染进一步加深至肌肉、肌腱、骨头层面,全层组织缺失,根据感染深度的不同,通常伴随有肌肉、肌腱、骨头的外露,伤口基底可覆盖有腐肉或焦痂,一般情况下都伴随有潜行和窦道。如果该期发生在无皮下组织如鼻子、耳朵等部位,可能会诱发骨髓炎。
第五期,也叫不可分期。也就是感染的深度未知,虽然缺损涉及全层组织,缺损基底有腐肉覆盖(颜色可为:黄色、黄褐色、灰色、绿色或棕色)和伤口有焦痂(棕色、棕褐色或黑色)。
还有一部分医学学者将深度未知加了一种情况叫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其皮肤表现与前面的零期或一期相似,但一旦破溃,就会直接暴露深部组织。
褥疮发展至后期(4—5期)时确实比较麻烦,极不好治疗,但是在早期(0期或1期)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治疗,症状较轻如仅出现发红等轻微症状,只需要通过按摩、不再受压就能缓解,所以早了解、早发现很重要。
而除了主要症状以外,这种“并发症”可能还会进一步导致其他并发症,如坏疽形成后,可继发感染引发败血症等。
褥疮既然是一种并发症,也就是说只有一些特殊人群才会得,如以下这几类人群。
瘫痪、昏迷的人。尤其是重度瘫痪人群,这类人往往需要长期平躺在床上或处于坐位,长期保持同一体位,导致背部肩胛骨凸起、骶尾骨、脊椎体隆突处、脚跟等位置长时间受到压迫,进而导致褥疮的发生。
有重大疾病患者。这类患者往往难以自主活动,需要他人辅助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果护理人员不专业或护理不到位时,就可能使患者长期处于同一体位,形成压迫。
高龄老人。尤其是70岁以上且身体虚弱的老人,他们的日常活动较少,同时皮肤也更为脆弱,进而导致褥疮更容易发生。
其他人群。如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者,以及极少部分营养不良者(全身营养缺乏、肌肉萎缩)也容易得,因为其日常饮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不能维持皮肤健康或预防皮肤组织被破坏,长期吸烟人群,一旦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长期卧床,会比不吸烟的人更易患褥疮等。
褥疮早期虽然通过简单的活血按摩或活动就能缓解,但由于很多人对褥疮并不了解,发现时,一些易发部位已经开始出现溃疡(2或3期),通常不予重视,仅通过贴贴创可贴、纱布等意图缓解,而对患者的护理仍保持原样,直到发展严重后,才意识到不对劲,才去医院,然而这时候已经比较难处理了。
因此,照顾瘫痪或昏迷,以及家中有高龄老人等需长期卧床或坐位等长期保持同一体位时,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转、活动患者,或准备一个气垫床,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并且定期检查,若发现情况恶化时,需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