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喜病案整理完成

 患者:陈才喜,男,75

中医诊断:1、附骨疽(气血亏虚型)

        2、臁疮(气血亏虚型)

西医诊断:1、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下肢溃疡

          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病情发展及治疗经过

既往有心肌缺血、静脉曲张、骨髓炎病史及多次手术史。

64年前(即在11岁时)患者因全身脓疮出现左外踝皮肤破溃不愈,患者先后到多家医院治疗,诊断为静脉曲张、骨髓炎等,给予相应手术及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疗效不佳,多年来病情反复。

多次手术史:2020年于桃源中医院行静脉病变血管切除术;于桃源市中心医院行左腓骨下端切除术+左踝螺钉内固定术+骨髓泥填充术;于广州南方医院行左踝外侧植皮术。

 

现(2023年)双下肢足踝皮肤暗沉,无肿胀,左踝小腿中段至足部皮肤色素沉着,紫暗,皮肤发热,左踝外上方可见5*5cm大小溃口不愈,伴疼痛流清稀水性分泌物,无异味,趺阳脉搏动减弱。

 

因手术后病情反反复复,患者想寻求进一步治疗,2023426日到本院就诊,门诊以“骨髓炎、臁疮”收入我院住院治疗。

 

入院专科检查

右足踝皮肤暗沉,无肿胀,左小腿中段至足部皮肤色素沉着,紫暗

左踝外上方可见5*5cm大小溃口不愈,伴疼痛流清稀水性分泌物,趺阳脉搏动减弱,远端血循及浅感觉减弱,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辩证

根据该患者的外伤史、疾病史、手术史、家族史、体征及中医四诊合参,可辨病为附骨疽,患者既往病后余毒未清,或损伤感染,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脏腑功能障碍,而成附骨疽。

成脓期,患处肿胀,局部压痛明显,皮肤红热,热盛肉腐成脓;溃脓期,脓液穿破皮肤而外溃,骨与皮肤互相影响,全身热象减退,脓腐增加,脓液为气血化身,随着脓液的外泄,气血耗损,久溃不愈。患者舌红无苔有裂,脉细数。为附骨疽、臁疮(气血亏虚型)。

 

西医诊断

患者全身症状轻微,有反复发作病史,局部溃口形成,排出脓液,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左踝)、下肢溃疡。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1、附骨疽(气血亏虚型)

        2、臁疮(气血亏虚型)

西医诊断:1、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3、下肢溃疡

          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入院治疗

入院后,施以中医外科治疗,外治法兼内治法并用

确立扶正解毒,祛腐通络为治则

外治:外敷夏氏丹药化脓祛腐生肌散加强力去炎膏,且溃口每日换药,提脓拔毒,去腐生肌,消肿散结,舒筋活络止痛

内治:"桃红四物汤+透脓散加减",口服骨炎灵散,百草骨炎灵片

 

康复过程

 

1、入院时(426日录):右脚踝皮肤暗沉,无肿胀,左小腿中段至足部皮肤色素沉着,呈暗紫色。左踝外侧上方有5*5cm大小溃口,未愈合,且溃口处伴疼痛流清稀水性分泌物。

 

2、入院一周后(52日录):相较于入院时,溃口基低颜色改变等。右脚踝皮肤暗沉,无肿胀,左小腿中段至足部皮肤色素沉着,呈暗紫色,左踝外侧上方可见5*5cm大小溃口,未愈合,周围有一圈白色覆膜生长,敷料上伴脓绿色分泌物,溃口基底呈鲜红色,双下肢仍然可见静脉曲张。

 

3、入院18天(514日录):溃口开始缩小,脓液分泌减少。左踝外上方溃口大小约4*4cm,较前变小,脓液分泌物较前减少,溃口周围有一圈白色覆膜生长,敷料上伴少量脓绿色分泌物,溃口基底呈鲜红色。

 

4、入院23天(519日录):溃口较上一周进一步缩小,溃口测量结果为4*3cm,且深度较前一段时间有了明显变浅。溃口周围仍有一圈白色覆膜生长,敷料上伴少量脓性分泌物,基底呈鲜红色。

 

5、入院28天(524日录):患者整体病况已经大幅度好转,溃口进一步再缩小为3*2cm,深度较一周前继续便变浅,周围有一圈白色覆膜生长,溃口分泌物明显减少,敷料上仅有极少量的脓性分泌物。

 

6、上一次记录十天后,(即63日录),再记录显示,溃口缩小为2.5*1.5cm大小,已经基本没有明显脓性分泌物,溃口周边有一圈白色覆膜生长,基底呈鲜红色。

 

7、入院49天后(614日录):溃口缩小约为2*1cm,溃口周边有一圈白色覆膜生长,敷料上无明显分泌物,溃口基底呈淡红色。

 

8、入院61天(626日录):溃口测量为1*0.5cm,一指可覆盖,溃口周边有一圈白色覆膜生长,已经没有分泌物再出现。

 

9、入院66630日录),经检查确认,准许出院,居家调养:踝皮肤暗沉,无肿胀,左小腿中段至足部皮肤色素沉着,呈暗紫色,左踝外上方溃口基本愈合,趺阳脉搏动减弱,远端血循及浅感觉减弱,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均可见静脉曲张。

疾病导航

问医生
骨髓炎骨结核骨坏死 风湿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乳腺肿块乳腺结核关节炎滑膜炎